一把细长的手术镊子出现在眼前,镊子尖夹着一枚线头,线头迅速往一把手术用的分离钩上一勾,一根线从一条被游离出来的动脉底下穿过,打结、剪断。几名医学生不约而同地压低了嗓音赞叹:“漂亮!”
7月12日,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观摩了一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实施的3D儿童肝移植手术。在这台特别的手术中,有3个瞬间令人印象深刻。
“再近一点?镜头要钻进肚子里了”
手术从8时开始,主刀医生是仁济医院副院长、肝脏外科主任夏强,他的小患者是一名来自陕西省、出生仅7个月的婴儿,由于严重的胆道闭锁,只有及时接受肝移植才能挽救她的小生命。患儿的妈妈毫不犹豫捐出自己的肝脏。
手术开始,镜头不断推进,夏强先为患儿妈妈取肝。腹腔被打开后,在两把腹腔拉钩的固定下,深红色的肝脏出现在眼前。如果说3D技术能让人“看”得更清楚,那么加上VR技术,就是让人完全“进入”手术现场了。
“镜头再推近一点。”与记者一同观摩的住院总医师、夏强的学生何康对着连接手术室的话筒说。“可以。”夏强在手术室回复,随即,身边助手将镜头向前推——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峡谷”,正中的肝脏如同一座即将被“劈”开的山脉。而这座“山”里埋藏着不可轻易触碰的“火线”——它们分别是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总管。它们必须被小心翼翼地游离并结扎,一点点疏漏或“动作粗暴”,就会导致大出血甚至更严重的后遗症。
肝动脉极细,埋藏在边缘位置,夏强一次又一次轻轻地挑拨,终于让它露出了踪迹。“能不能再近一点?”何康问,教学室十几名医学生同时“响应”,他们看得入了迷。“再近一点?镜头要钻进肚子里了!”耳边传来夏强的声音,何康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
肚皮上跳动的“头发丝”
用消毒膜包裹覆盖的肚子上,为什么总是跳跃着一两根“头发丝”?原来,这“头发丝”是手术专用缝线。一般手术用的是“0号”缝线已经比头发丝还细,而肝移植手术中用于结扎血管的缝线则是“7-0”,它比“头发丝”要细10倍,手术中真正需要医生“明察秋毫”。
患儿妈妈的左外叶肝脏被离断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竟然看不见出血!而与之相应的是医生的“超级忙碌”:电刀,就像小鸡啄米那样不断轻点、迅速止血;吸引器,如同吸尘器快速干净地吸走血水;镊子、分离钩与“头发丝”变魔术一般嗖嗖搞定血管与胆管……在一声声“漂亮”的赞叹声中,3个小时取肝顺利完成。
“以前我们看手术转播,只能看到术野图像,也就是主刀医生视野范围内的图像,但现在有VR技术,我们可以对手术室全景和术野图像进行适时转换,除了主刀医生的主观视角外,我们有自己的旁观视角。”何康说,“比如游离动脉血管时,主刀医生和助手是如何巧妙配合的;有出血的情况,什么时候上纱布、什么时候用吸引器;甚至手术过程中还能看到患者的监测情况,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高难度手术的技巧很有帮助”。
“190克有多重?”
雪白的手术乳胶手套,托着一块成人手掌大小的供肝。
手术室里,两组人分头行动,井然有序。一组人负责对供肝者的腹腔进行手术缝合,另一组人则在夏强带领下,立即将供肝移植进入患儿的体内。前半场,夏强是“开山者”,后半场,他则成了“接线工”。还是这4条“线路”,一条也错不得,必须“门当户对”。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患儿细小的脉管结构一览无遗。“你看,这解剖层次多么分明!”何康说,“对于我们医学生而言,手术操作流程早在教科书上背得滚瓜烂熟,重要的是手术中的细节如何把握。比如,成人的肝脏动脉与胆管如何跟患儿的进行吻合,要知道,它们的直径都只有1毫米左右,怎么才能做得完美?”在他们眼中,夏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都值得被“刻录”。14时,妈妈的供肝,顺利与孩子的身体对接。
第一次VR教学,夏强一下手术台,就来跟学生们讨论。“在过去,进行这样一场手术,最多只能有不超过10名医生在手术室里观摩学习,但现在VR技术让手术过程以更清晰的方式展现给更多医生,那些没有机会进入手术室的低年资医生和医学生也能够观摩学习手术。”夏强说。
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高泽安告诉记者,在美国也有VR教学,但是:“这么完整清晰地观摩一台肝移植手术,这还是第一次,感觉太震撼了!”
“这块供肝,有多重?”记者问夏强。“大约190克。”夏强说。“190克究竟是多重?”这一回,夏强想了想,回答:“太重了,无法衡量。”(宋琼芳胡德荣)
(责任编辑:支艳蓉)
推荐: